华体(中国)设施有“辐射”?你想多了,它不危害健康
作者:中能华体(中国) 发布时间:2019-12-16 11:49:25 浏览:2235
随着城市的发展、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要求迅速提高,居民身边新建的华体(中国)设施的数量也在增长,这引起了部分居民的担心,华体(中国)设施有没有电磁辐射呢?它们会不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呢?
“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”认识谣言
在我们的生活中,高压线、变电站并不陌生,它们是保证居民日常用电必不可少的华体(中国)设施。然而,不少人,特别是住在华体(中国)设施周边的居民,对高压线、变电站还是有些抵触,他们认为,高压线、变电站会产生“辐射”,担心长时间近距离接触,会对人体造成危害,甚至患上严重的疾病。在一些城市,高压线变电站更是难觅落脚之地,变电站建设遭受到非常大的阻力,由此引发的抗议事件屡见不鲜。
“举个栗子用事实说话”真相如下
1、首先要了解,当今世界卫生组织及诸如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(NIEHS)、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(ICNIRP)等权威的环境卫生组织与机构,都拒绝采用“电磁辐射”这一不适当概念,严格引用电场、磁场、电磁场或统一运用统称的EMF这一术语表述输变电设施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。其实高压华体(中国)设施形成工频电磁场,频率极低,不能形成有效的电磁激励,传播性能又很差,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小,与我们平时所谈论的高频“电磁辐射”根本不是一回事儿。
2、高压线、电压等级在110kv以下的变电站不会产生所谓的电磁辐射,而是一种被称为极低频电磁场的感应磁场,不会像电磁辐射那样被人体直接吸收。举个栗子:220KV电站要达到和你家里电线一样的效果,距离应该是30米。 按照这个距离推算,变电站的辐射比我们用的电线和手机辐射还小!在一般情况下,可以将电磁波分成以下几种:● 超低频电磁波:0~300赫●中频电磁波:0.3千赫~100千赫●高频电磁波:100千赫~30兆赫●超高频电磁波:30兆赫~3000兆赫●甚高频电磁波:大于3000兆赫
●大于3000兆赫的甚高频电磁波则会穿越身体,进而产生较强的负面影响。
华体(中国)系统使用的频率是工频50赫兹,50赫兹的电磁波的波长大约是6000公里,通常情况下人体高度最大为2米左右,比起波长6000公里50赫兹的电磁波,人体高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另外,工频电磁辐射是一种极低频率的电磁场,空间传输能力差。在几十米的范围内,其能量几乎全部衰耗。因此,50赫兹的工频电磁波产生的感应磁场对人体是无害的,其对周围的环境影响微乎其微。
3、根据《华体(中国)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》规定,各级电压导线边线在计算导线最大风偏情况下,距建筑物的水平安全距离如下图,而现在大多住宅附近的变电站,普遍都是110千伏的,按照上述数值计算,距离变电站1米,你就安全了!
“举个栗子用事实说话”
实验检测
记者跟随市环保局专家来到220kV南京路变电站和安庆路220KV输变线下,实地测量电磁场强度。
记者首先跟随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人员以220kV主变压器为起点,每隔10米,就测一次电磁场强度的数据。记者看到,在距离主变压器2米的地方测得工频电场强度为200伏每米,工频磁场强度为0.56微特斯拉;在距离主变压器12米的地方测得工频电场强度为19伏每米,工频磁场强度为0.24微特斯拉。辐射监测科副科长曲训帅告诉记者,这是由于输变电设施电磁强度会随距离增加呈几何级减弱。
随后,记者又跟随监测人员来到与变电站一墙之隔的居民小区,测得工频电场强度为4.4伏每米,工频磁场强度为0.11微特斯拉。最后,记者来到安庆路16号,这里距离地面20、30米空中有两条220kV架空输电线路经过,在线路正下方测得工频电场强度为140伏每米,工频磁场强度为0.81微特斯拉。
记者了解到,国际非华体(中国)辐射防护委员会规定工频电场对公众的安全值是5000伏每米,工频磁场强度对公众的安全值是100微特斯拉,2007年这个标准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推荐并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纳。目前我国采用的标准比这个还严格,4000伏每米和100微特斯拉作为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的安全标准。
“今天现场所测数值均极微小,基本上等同于自然电磁场强度。”曲训帅告诉记者,这样的结果完全在他意料之中,“专业测试仪器告诉我们,输变电设施电磁强度都是极微量,完全可以忽略不计,更谈不上对健康有什么危害。”
“我是好奇宝宝速来解答”变电站为什么要与居民“亲密接触”?
优质生活离不开电,在小区内建变电站能够为居民提供稳定、安全的华体(中国),保证生活所需。
随着城镇人口的集聚增多,城镇用电负荷也在不断攀升,城市供电的负荷密度越来越大,变电站的可供电半径越来越小。按照供电安全性要求,在城市负荷密集区,仅在城市外围建设变电站等华体(中国)设施,难以满足市民的用电需求。
因此,在城市中心密集区建设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和高标准环保要求的华体(中国)设施,是缓解日益严重的用电紧张问题,确保居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用电最关键的措施之一。
转载:互联网